觀音山的日子
民國82年從美國回來應聘高雄工學院機械系副教授,我在楠梓火車站前,跟計程車司機說「到高雄工學院」,他確定我不是到「高雄工專」,才開車往觀音山方向。我印象非常深刻,經過九彎十八拐,上坡又下坡的山野景象,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看到幾間紅牆紅瓦建築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好像又回到美國的渡假中心,那種感覺非常強烈。幾個月後我開車載父母與太太到學校來參觀,他們也有同樣的感覺,也很喜歡學校的環境。
機械系前幾屆學生的程度非常好,無論我如何準備,學生只要遇到不瞭解的地方立即在課堂上提問題,授課壓力很大。我在美國學到一招,遇到學生問題比較複雜無法立即回答時,就說「嗯!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非常有程度,必須要深入瞭解。為了不影響上課進度,你回去做,下禮拜上課再一起討論,看你的答案和我的是否一樣」。在機械系上課這一招有時候會失效,那時就要以笑話(黃色的效果最好)來解圍。現在想想,目前的法規,已經沒有老師敢在課堂上講有色笑話。
剛到學校,有很多「山中傳奇」故事在老師和學生傳播。我住教師單身宿舍,買一輛摩托車代步,因父母家住台北,每週五回台北、星期天晚上12點搭遊覽車回高雄,週一清晨4、5點到楠梓交流道,再騎摩托車回學校。觀音山路上彎曲,黎明前天色黑暗,一個人騎機車速度很快也不敢東張西望。有一次清晨天還沒亮前,騎車一轉彎在右手邊,車燈突然照到一件白色的短上衣在路邊飄動,急忙閉眼轉頭加速(應該超過80 km/hr)衝回校門口。和警衛一談,才知道不是阿飄,而是住宿舍的程老師晚上睡不著,穿白色T-Shirt和短褲,手持一根長木棍,走路下山運動。如果碰到「野生爬蟲動物」,木棍就用得上,消夜就有野味O肉湯了。
有一次上課,學生很神秘的說,晚上騎車上山經過某某處轉彎,風吹過來特別陰涼,要特別注意某些東西,班上同學也七嘴八舌附和。當晚在大社吃晚餐後,騎車經過該轉彎處,風吹過來,真的特別冷。第二天白天,我再騎一次經過當地,才了解原因。隔週上課時,特別唸了一頓學生,「風經過二座山,一定從中間的山谷穿過,而且地上有一個水池,山谷夾窄會讓風加速變強、再經過水面後,風一定降溫變涼,就像電風扇吹過冰塊,風就特別涼。機械系學生怎麼忘了流體力學的基本」。這個轉彎就在觀景山林,旁邊有一個水池,現在還有人從高雄來釣魚。
創校初期,高雄縣常乾旱而分區供水,校區白天用水以餐廳與行政教學區為主,晚上則以學生宿舍區沐浴洗滌為主。有一週因為執行實驗,過了晚上十二點後才回到教師宿舍,連續兩個晚上沒有洗澡,第三天早上實在受不了,騎車到大社的長青賓館「開房間」,痛痛快快洗了三遍才返校,這是我生平洗澡洗的最舒服的一次。很難想像,要到86年將近七千人,學校才有自來水,因此總務處對校區水資源的調配運用非常重視,RO逆滲透水提供師生飲用、再生水用來沖洗廁所與澆花草。經過多年的運作模式習慣後,當經濟部評定本校為全國省水楷模,教育部獎助全國13所綠色大學,本校是其中之ㄧ時,我一點都不訝異。現在為了要減少溫室效應,教育部要求各校節能減碳、進行ESG永續管理與溫室氣體盤查,相信學校必能透過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EMS)獲得很好的成果。
擔任導師必須與班上學生導談,也必須訪視導生校外賃居處,以了解並協助學生在正課學習外的生活輔導,必要時還要當學生的「愛情顧問」。蠻好笑的是,我在學生時代常常「被人拋棄」,只有一次成功,後來就和她結婚了。導談時將吃香蕉皮的慘狀講給學生聽,以免重蹈覆轍。幾年後學生向我哭訴他的感情挫折,我才知道原來「藉口」經過幾個世代,居然是那樣的相似。到校外訪視學生賃居處也發生過趣事,幾位班上的學生在大社合租一棟透天厝,有一晚去按門鈴,學生開門一看到我,馬上關門並向後面大喊「老師來了」。我站在門外只聽到電視機關機,希希唆唆的腳步移動聲,原來這些寶貝在看有線彩虹頻道的成人節目。
我解決壓力的方法是,選定好菜色,到市場買料,自己下廚烹調,然後一口氣把這些菜餚全部下肚吃完。別人是心寬體胖,我是剛好相反,只要看到我變胖,就知道我的壓力變大。但也因為喜歡吃,就和相同嗜好的幾位住宿老師成立「水昆社」-「混」,晚上經常混到市區知名的小吃店品嚐美味,旗津的「中洲海產」、楠梓的「楊寶寶蒸餃」從創業第一週就認識老闆、左營的「汾陽餛飩湯圓」「小寶米粉羹」「劉家酸白菜火鍋」、岡山的羊肉爐、前鎮的「外省麵」、鳳山的「阿婆麵店」「體育館臭豆腐」、里港的「趙氏餛飩」「水煮豬腳」、屏東的「清蒸肉圓」「半畝園」、台南的「周氏蝦捲」「阿霞海產」、後來高雄各區的「牛肉麵」等都有「水昆社」的蹤影。從報章雜誌、旅遊專書、網路PO的,一間一間去品嚐。「吃好倒相報」也告訴學生,學生也會回報好吃的新地方。偶爾我會帶著導生前往享用美食,師生同樂,順道作生活輔導,花費不多但與學生建立起相當良好的互動。我相信學校有很多老師為了學生輔導工作,也是自掏腰包,作了很多額外工作。
「新生報到入學」「校慶與運動會」「母親節系列活動」「畢業成果展」「畢業典禮」可以說是本校年度重要系列工作,尤其是感念慈恩的母親節系列活動,更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曾經邀請過殘障學生的母親、單親家庭的母親來校參加活動。當這些家長談到照顧學生的過程,分享拉拔學生長大經驗,談著談著眼框都紅起來,甚而激動落淚,這些家長都非常感謝學校對這些學生的照顧與關懷。其中一位家長後來也是本校工管系學生,柯女士,為了陪著患有腦性麻痺小孩唸書,也一路隨著高中、大學讀書,一起成長。而後柯女士也考取本校教育學程,經過實習後在高職任教。
過去30年,在義守大學度過我最重要的時間,現在回想起來非常愉快開心,特別分享我以前在學校服務遇到的事情,提供大家參考。時逢義守大學35週年校慶,祝福校運昌隆,事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