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光藏耀 行穩致遠——我心中的義守教職同仁們
三十五年前,創辦人懷抱「在南臺灣興辦一所優質大學」的宏願與膽識,毅然踏上教育拓荒之路。在當時的時代脈絡下,此舉不僅是理想的實踐,更是一場深具風險的冒險,正因這份遠見與堅定,我們今日方得以立足義守,親炙一段從無到有、由夢而實的壯麗歷程。
我時常靜思,義守的誕生,並非喧囂中高調揭幕,而如一縷微光,在群山環抱的靜謐之境中悄然浮現。首任傅勝利校長便是這道光的引者,他不僅為學校定向掌舵,更是最初的播種者,在荒山之上撒下教育的種子,以信念澆灌初衷,以願力成林,建校初期的教職員,則如夜行人手中微燈,雖不炫目,卻可照徹遠路,導引學子,「藏器待時,致遠成光」,正是義守精神的真實寫照。
歲月荏苒,義守大學自草創而日益茁壯。在這段成長歷程中,我親眼見證許多在行政崗位默默耕耘的行政主管與教職同仁們,例如我敬重的前輩—周兆民副校長,天未破曉已坐鎮辦公室批改公文,初至教務處任職的我,竟有誤入紀律嚴明特種部隊之感,他們並非習於聚光燈下的身影,卻以堅定的志氣與深遠的眼光,持續守護著這所大學。無論是教務、學務,亦或總務與研發,每一項制度的建置與革新、每一道學習支持路徑的鋪陳,皆如園丁之行,耕而不語,為育而在。這群教職同仁,無疑是真正「潛光藏耀」的人,他們靜靜付出,智慧與才幹蘊而不露,姿態低調而堅實,始終以穩健的步伐邁出,只願這所學府愈加厚實,愈加有魂。
行走於校園之中,我常為自然與歲月的交會所觸動:春秋更迭的山景、晨昏交替的光影;開車上山時,霧氣繚繞的遠山,雨後微濕的磚徑,日落時分映照樹影的光線……皆似無言禪語,述說著時光與人的交會,也映照著義守精神的寧靜與恆定。
三十五年的歷程,我們從一粒種子,成長為一棵深根的大樹,這棵樹不事張揚,卻牢牢植根於這片土地,安靜且堅定地向上延展,願義守未來繼續「行穩致遠」,於動靜之間,涵養自信,厚植本心,持續孕育人才,啟迪心靈。
我始終深信:大學不僅是頒授學位的場所,更是學子探索自我、涵養人格、理解世界、並啟動改變的所在,而義守大學,正是這樣一片靜水深流、潤物無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