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在義守大學秘書室的辦公桌前坐下,那是一張看似普通的書桌,靠著窗,下午陽光會斜斜灑落在電腦鍵盤上,也照亮我心中那張逐漸描繪成形的「義守地圖」。 那時的義守大學,剛從「高雄工學院」改制為「義守大學」不久,學校轉型,氣象一新,但挑戰也接踵而來。當時高教擴張風起雲湧,教育部規劃在2000年達到百所大學,全台五十多所大學中,已有超過二十所設置正式的公共關係部門。作為一所年輕私校,我們更需要爭取社會大眾與媒體的認同。

那張桌子,是我初入職場的起點,也是我與媒體、校方、學生、社會互動的起點。從那裡,我開始學會撰寫新聞稿、安排記者採訪、設計議題、思考「能見度」與「聲量」。有一次,我們將「陶藝教育」作為替代違規處罰的教育措施,這樣的創新做法,經由我們設計後成為新聞主題,主動提供給媒體,結果獲得廣泛報導。那一刻,我明白了:好的故事,在義守的校園裡俯拾皆是,關鍵是誰來發現、誰來講述。

我還記得另一個深刻的故事,是一位49歲的媽媽柯惠蟬陪同聾啞兒子一起就讀義守大學。我們安排報導後,不只感動無數讀者,也讓社會重新看見教育的真諦與義守的溫度。那天,我走出秘書室,在圖書館門口看到母子倆一起上課的身影,我知道,那就是屬於我的「義守風景」。

那段期間,看到秘書室任二鵬秘書的電話簿上密密麻麻寫滿高雄各大媒體聯絡人,沒有AI、沒有Line,有的只是一次次撥號、溝通與說明。我們從守門人,轉變為橋梁;從防禦姿態,走向主動出擊。傅勝利校長曾說:「公共關係是校長的必修科目」,在那個校長也得站上第一線的年代,我們不只是辦公室的幕僚,更是整座學校對外的發聲筒。

如今,義守已邁入三十五週年。那張舊辦公桌早已不在,秘書室也歷經數次搬遷與重整,但我記憶中的那片風景從未消失。它是充滿理想的一群人共同奮鬥的起點,是每一個新聞稿背後無數次打磨的堅持,是與記者、老師、學生在討論區、會議桌甚至樓梯口不期而遇的靈感與火花。

三十五年來,義守從山上的一所年輕學府,走向多元專業、國際化的高等學府。我的義守地圖上,不只是那張桌子、那面窗、那條樓梯、那間討論室,更有一段段與同仁肩並肩打拚的回憶,以及一則則讓社會看見義守的故事。

每一位曾在義守停留過的人,無論你是學生、老師、職員或校友,讓我們回想心中的義守風景。也許是一處樹蔭、一間講堂、一場演出、一次深夜備課、一次挑燈寫報告、實驗室等待結果,這些片段都構成了義守三十五年最動人的樣貌,這些故事都成為三十五年的精神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