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守大學創校開始,管理學院就位在行政大樓樓上。但是,管院還有一部份是在綜合教學大樓的13樓,那是管院碩博班的所在,以前稱為管研所。管院的人ㄧ說「13樓」,大家就知道是說管研所碩博班,但其他學院的人不ㄧ定知道在說什麼。2003-2011年,我有緣在13樓兼行政職8年半,教學時間更長。在35週年校慶前夕,以此小文,給所有付出和參與的師生同仁獻上祝福。

那些年,整個13樓,班次多樣,早晚師生進進出出,很是熱鬧。我2003年2月初任所長,看見學生充滿動力,也知道商管課程好則好矣,但有不小的盲點:工具性太強,人文性太弱。工具性的課程有明確的目的,教我們職場上的專業;人文性的課程,教我們對人性的洞悉和對人的尊重及關懷。因此,富有人文內涵的課程,不會有明確且立即的目的,但久了,會內化成為人文素養,使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出良好的價值判斷。為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的管理者,我們決定開一門碩班共同的必修課「人文與管理」講座(一學分),不只是邀請企業家,更邀約文學藝術各領域人士來演講。記得那時李家同、陳之藩、嚴長壽、李行、王月、黃光國等等名家都來過管研所分享,每次51301大演講廳都座無虛席,氛圍熱烈,隔週的心得報告,總出現好幾篇佳作,相信多少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那時,管研所還有一門碩班共同的必修課「海外研習」(一學分),學生要在碩一暑假前往海外企業或教研機構見學(和旅遊)7-10天左右,以增進國際視野,這也是除了「人文與管理」講座之外,各碩班學生老中青交融互動的重要機制。每年春季,四位任課老師會規劃並帶領不同目的地的研習團,透過說明會,由學生自主選團,並參與訂購機票和住宿;到碩二上學期,各團在51301大演講廳輪流簡報研習心得,這個場合同學無不渾身解數分享所見所聞,過程中笑聲掌聲不斷,充分展現管研生的邏輯、機智和幽默。口頭報告之外,同學要完成個人的心得報告,帶團老師則根據各項表現打學期分數。另外,各團在13樓走廊分配到一面牆去展現這次海外研習的精華,海報會展示一年,訪客見了都會駐足。這一課程的設計增強了同學的跨班團隊精神和榮譽感。幾年下來,歐洲、北美、紐澳、中國大陸和星越都有管研所的見學足跡。

我曾在2002年帶過美西團,參訪矽谷的思科(CISCO)、台積電、聖荷西州大(SJSU),他們安排簡報和提問,甚至咖啡點心。行前我曾連繫一位史丹佛很知名的大教授說想來拜訪,他客氣但明白的告知他一小時收費多少,那費用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拜訪只好作罷,我們改為校園參訪;柏克萊加大也大致如此,因此我們參觀了校園和學校的動物園。我們也去了位於Salinas的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故居和紀念館,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幾部知名小説被拍成電影,都是鉅片,他因同情弱勢而廣受世人尊敬,其中1940年的<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多位同學行前有先看,因此參訪時很有感,是一次難忘的人文饗宴。另外,也去了Intel博物館以及賭城拉斯維加斯(那時澳門還沒有賭場)。我們沒有忽略此行見學的初旨,行前同學分組:高教、科技產業、文學、博弈產業,焦點放在我們要前往的機構。於是,旅行途中,同學先向大家作簡報,到目的地前,我們就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實際參訪時可以深度提問或觀察印證。行程結束,一路隨行的在地導遊說,這是她工作多年帶過最有禮貌最有水準的一團。後來,思科為我們簡報的主管訪台,我們還特別請他來13樓「人文與管理」講座演講。

博班則於2001年成立,那時每一年都有上百位考生,招生筆試是針對一篇頂級國際期刊的實徵論文予以評析,三小時下來,考生緩步走出51301考場,臉色蒼白,像是重病痊癒終於出院。當然,能被錄取的同學程度都很不錯,頗具可塑性。我從2002年第二屆開始教研究方法和組織行為,深刻理解培養台灣下一代學者有重大意義。博士養成教育可說是培養學術熱忱和自我潛能開發的過程,而且如果研究方法學得紮實,未來學術生涯可以走得穩走得遠。那時已知的研方課本都不理想,於是遍尋網路蒐出一本,閱之大喜,因為作者 Donald Schwab善用淺近的英文把全書複雜的道理說得明白。例如,構念驗證(construct validation)只用了三個圓圈就解釋得清清楚楚;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也只是短短三句話就讓讀者明白。李家同教授主張,進入新領域,好的教科書很重要,意思是說,要能讓入門者容易學懂。我們博班是台灣第一個選用此書的,現在不少他校也相繼採用。

管院博班每門課的上課模式是每週一個主題,閱讀和討論課本相關章節和二篇從頂級國際期刊選出的論文,學期結束要完成一篇日後足以發表的term paper,探究以後可望成為博士論文的議題。每次上課就像是讀書會,反覆進行著心得分享、討論、辯論,仍不清楚的地方,總有同學會直接 email 請教原作者,往往第二天回覆就來了。2004年起,我特別邀請屏科大的林鉦棽老師ㄧ起授課,來豐富我們的學習。博班的研方課,最熱鬧的時候,好幾年旁聽的比修課的多,旁聽的有各系老師(也曾有外校老師)、大陸友校的訪問學者、已經修過的博班學長姐,也有一些中山、成大的博士生每週「翻山越嶺」來13樓。

出席領域內主流學會的年會並發表論文,也是學術養成的重要一環。組織研究的最主流學會是AOM (Academy of Management)、AIB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MS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和後來的IACM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等,在這幾個主流會議發表論文,國科會優先全額補助。那時台灣學界無此風氣,每年出席這些年會的學者寥寥可數。我們鼓勵同學修改term paper,深化議題,投到主流國際研討會。2004年有6篇被AOM和AIB年會接受發表,2005年共有14篇在前述學會所屬全球或區域年會發表,有幾年義大師生在這幾個會議發表人數是全台各大學之冠。2004年8月遠見雜誌一篇談大學國際化的文章,說義守大學管理博士班的研究全台最優,他校博班驚醒,也開始大力鼓吹。今天在台灣,各校管理領域老師和博士生投稿主流學會所屬全球或區域年會已成儀式。

世上沒有完美的博士班。為了增加親炙ㄧ流學者的機會,我們常邀請國內有成就的學者來學術分享,也多次向國科會申請資助海外重量級學者來校演講。大型的工作坊也辦了二次,2006年2月16-17日,時任頂級期刊AMJ副主編的Kenneth Law以二整天,講授四個研究方法主題,此次活動全台計181位學者參與,他準備了340多頁的PPT, 我們印成手冊,每人ㄧ份。Kenneth講課風趣,人人如沐春風(見註)。

另外,對台灣管理學界很有使命感的 Gordon Cheung,在擔任AOM 的Research Methods Division Chair時,主動提出想在義大為台灣辦一個重量級的研方講座,幾經努力,邀請到在他之前的三位Chair:Mark Gavin、Kwok Leung、Bob Vandenburg。他們四位於2008年1月28-31日在本校講了三天課,全是研究方法精華,全台220多位學者出席,三整天沒有人捨得半途離場。

之後,Gordon更從其RM Division的旗艦學報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ORM) 挑出8篇代表性論文,交給博士生翻譯,希望未來可以出版中文專書,嘉惠更多讀者。接下來2-3年,博士生主動認養文章著手翻譯,我則敦請各校幾位老師複審,Gordon和我第三審。這其間,Gordon和後來任AOM 主席的Herman Aguinis成功說服出版社Sage,同意完全不收版稅,予繁體中文免費授權。此書於2012年由智勝文化出版,書名:<組織研究方法論文精選>,書前有三個序分別由Gordon、我及當年ORM主編Jose Cortina 撰寫。這本書從翻譯到出版,每一位學者的付出都沒有任何金錢酬勞。現在Gordon每年暑期來台講授最新的資料分析方法,已是管理學術社群吸收新專業的重要活動。

13樓的故事真的不少,再講最近的一則。當年研究方法備課時,看了很多資料,覺得如果寫成方法論文會有貢獻。其中一篇,是想到台灣學者鮮少人注意到共同方法變異(common method variance, CMV)的問題,遂決定寫成專文論述,共同作者是高月慈和林鉦棽兩位老師,後來2006年在管理學報刊登,之後被很多碩博班的研究方法課作為指定閱讀。今年國家圖書館發布的年度台灣學術能量報告指出,該文是管理領域累計引用率最高的論文(次高的是我們另一篇談多層次研究方法的文章);跨各領域引用率的排名,此文則位居第二。另外,華藝數位也公告此文得「最具影響力獎」,今年9月20日台北頒獎。CMV中文簡稱「同源偏差」,是指進行調查研究時(例如:用性格預測行為),自變項和應變項的題目全部放在同一份問卷,由同一群答卷者回答,這樣變項間關係很容易被膨脹而產生誤導的研究結果(即統計的型I錯誤)。現在管理領域的學者都清楚這一問題的嚴重,大致都知道要避免,否則難被接受。但在某些領域,似乎仍未重視。

13樓並不只是上課學習交朋友的地方,位於整個校園的最高點,它的陽台是管研所的私房賞景點,居高臨下,視野無敵。來到這個陽台,蓮步毋需輕移,我們的眼睛只需開啟錄影模式,180度,從右慢慢看到左,也就是從西慢慢看向東,山水盡收眼底。先看到的是左營港和世運館,接著是半屏山、壽山和85大樓為首的高雄天際線,之後是在小港的中船紅色鋼架、林園工業園區的煙囪,再往左就是高屏溪、高屏大橋和舊鐵橋景點,還有屏東機場,不時見到飛機起降,最後面當然是巍峨的大武山。無論在白天、黃昏日落或晚上,晴天或雨天,這些景都有不同的面貌。即使在高雄生活了一輩子的人,也難有機會從這視角俯瞰自己的家園。13樓的人低調,不太宣揚這個私房觀景點,但也大度,其他院系的人上來賞景,絕不會覺得自己是外人。這陽台不是看遠而已,看近也有驚喜。例如,2003年第13週年校慶,學校請來巨星張惠妹露天演唱一晚,地點就在操場,那晚熱鬧滾滾,全場hi翻,我們在13樓陽台欣賞阿妹載歌載舞,彷彿置身貴賓包廂。

13樓的畢業生很多,在實務界、學術界發光發熱的不少,回饋母校的熱忱持續不輟,在歷屆校友會也有重要貢獻。謝謝過去和今天在13樓授課的老師好友們,辛苦了;幸運的是,我們播種的工作本身就饒富意義。同時,要感謝那幾年的行政團隊,王尹琳、張家嘉、李佳蓉、莊雅婷、吳益任、許婷婷、宋子鈺(依時間序),有你們的專業能量和對工讀生的領導力,13樓的日常才能按部就班,經辦的大小活動才能井井有條。當然,我們更要感謝學校大力支持,鼓勵我們積極作為,使13樓成為許多人成長的記憶。

彭台光 2025年9月3日

註:寫這小文的時候,獲知羅勝強(Kenneth Law)教授已於2024年12月3日辭世,非常令我震驚和不捨!羅教授廣獲國際學界尊崇,他的專業素養和課堂魅力,一直是我們13樓美好記憶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