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海峽,終於抵達了高雄小港國際機場,我拖著一個大大的行李箱,搭上了前往學校的客運車。特意選了靠窗的位置,我一路好奇地望著窗外,沿途的風景不斷閃過:帶著亞熱帶氣息的樹木、遠方山脈的輪廓、錯落不一的民宅、色彩鮮艷的廣告牌、巨大的摩天輪、彷彿置身歐洲的建築群。這些畫面像是一部電影的開場鏡頭,我知道,一場屬於我的劇本,正要悄悄展開。

那是 2012 年的初秋,空氣里仍帶著夏天的溫度。我以大陸交換生的身份,來到義守大學。短短一學期的時光,卻像一場真實又短暫的夢,將我青春里最鮮活的片段一一留存。

活動中心:在服務與歌聲里找到歸屬

活動中心總是校園裡最熱鬧的地方。開學不久便迎來社團博覽會,廣場上擺滿繽紛的攤位,笑聲、交談聲與音樂交織在一起,像是青春能量的匯聚。我加入了藍天社和喜樂團契,於是幫小朋友課輔、到養老院探望老人,成了我交換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團契里,我也漸漸學會跟著大家唱詩歌,原本生澀的旋律,慢慢變成了心靈的依靠。

有一次在養老院,我遇見一位九旬高齡的老奶奶,名叫陳金範鑄。她聽說我是從大陸來的學生時,顯得格外激動,緊緊握著我的手,細細講起她年輕時在上海的生活。即使已經離開多年,她依然努力回憶著街道的模樣與家屋的輪廓。告別時,她忽然抱住我,流下熱淚。我在她的懷抱里明白,那是思鄉的情,也是跨越時空的鄉愁。

綜合教學大樓:思想與文化的火花

綜合教學大樓的「百階」,幾乎是每位學生都要經歷的日常鍛鍊,特別是在趕早八課堂時,階梯上的腳步聲此起彼落,像是開啓一天的前奏。這棟大樓的魅力,不僅在於它承載著無數課堂,更在於它匯聚了來自不同背景的老師與同學。義守大學的課堂氛圍比我以往熟悉的更自由,老師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觀點在教室里交錯、碰撞,知識不再只是單向的傳授,而更像是一場文化的對話。

交換生的選課自由,讓我得以跨越系別去探索不同領域,同時還可以在課堂上認識不同系別的同學。其中有一位餐旅系的朋友熱情地邀請我參加餐旅營運中心二樓的「海派甜心」活動。那一天,我第一次品嘗到她們親手設計並完成的餐點與服務,不僅感受到專業訓練的嚴謹,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喜悅,這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另外在準備小組報告的過程中,我還第一次與原住民同學有了深度交流,他們將族群文化的元素自然融入討論,為我們的報告增添了新的角度;而來自馬來西亞的同學,則提出許多跨文化的觀點與構想,頗有創意。總之,各種思想在這棟大樓里彼此交融,綻放出了獨特的火花。

行政大樓:亦師亦友的情誼

行政大樓對我有著特別的意義。我主修企業管理,不僅在這裡上課,也參加過許多活動。而最珍貴的緣分,便是在一次企管系境外生座談會上,我有幸認識了彭台光院長。活動結束後,他邀請幾位學生到辦公室,親自從書架上挑選書籍借我們閱讀。就這樣,一借一還之間,展開了更多的交流。他會帶我走到十三樓辦公室的陽台,俯瞰整個高雄的風景;會送我一本由他女兒出版的書籍,感受法國的風土人情;也會邀請我與師母共進晚餐,怕我拘謹,他還特意叮囑我可以帶上一位朋友同行。這些細節,至今仍溫暖在心。

原以為這樣的互動會隨著交換學期的結束而停止,卻沒想到回到大陸後,每個月我都能收到彭院長的郵件。他分享校園的最新活動、值得深思的文章、人生的體悟,甚至旅行途中拍下的照片。字裡行間,總能感受到他真誠的關懷。

2016 年 11 月,我因工作從大陸出差到台北。行程緊湊,但心裡始終惦記著能否再與彭院長見上一面。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寄出一封郵件,沒想到他回覆說,我能空出的那天,他也正好要從高雄到台北參加會議。我至今仍不確定,那究竟是真的巧合,還是他怕我有壓力而特意「以出差為名」的貼心安排。但無論如何,他的赴約,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他一如既往的溫暖。

這些年,彭院長見證了我從畢業到工作,再到走入婚姻的每個重要階段。十幾年過去,這段亦師亦友的情誼仍在延續。對我來說,他早已不僅是一位學者或師長,更是一路為我指引方向、持續給予力量的大朋友。每當回想起這份緣分,心裡總湧上一股深切的感恩。

這段交換生活,讓我對不同文化產生了興趣與嚮往,彷彿打開了探索世界的大門。之後,我去到美國打工度假,再到英國留學生活,也順道走遍了周邊的國家,不知不覺間,腳步已繞過半個世界。然而,心底最柔軟的一隅,始終留給了那一學期——那段美得近乎不真實的夢,正因為它,我對台灣這片土地懷抱著不可替代的情感。隨著歲月的增長,我也漸漸明白原來那段時光並不只是青春的過去,而是化作一種持續回響,至今仍影響著我的人生方向。

如今,學校三十五歲,正值盛年。她承載著前行的榮耀,也迎接著未來的挑戰。我們願意把各自的片段獻上,讓它們匯聚成一張共有的地圖——讓後來的人循著這些記號,看見我們走過的足跡,也祝福他們沿著自己的軌跡,走向更遼闊的遠方。願義守大學在未來的日子里,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枝葉繁茂、繼續滋養無數懷抱夢想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