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前的誓約
走進教學大樓C棟10樓的走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亮閃閃的銅鏡招牌,在鏡面上倒映著我們的身影。「學士後中醫學系」幾個字在鏡面上像是一張入門的符咒,每一次經過,都彷彿提醒自己:我們正在學習一門與人相連、與時間對話的學問。新入學與即將離校的莘莘學子們總是在此舉起手機拍下倒影,那一張張照片,替我們把此刻的自己,妥帖地釘在了義守的地圖上,也像是我們與這面門楣立下的小小約定:想成為怎樣的醫者,就從今天的模樣開始。
轉個身,就是系上的特有擺設:長長的木作藥櫃。檜木紋理在燈光下泛著暖色,一格一格像時間的抽屜,裝著不同年歲的氣味。這一小段檯面,成了互助的據點。課間的空檔,我們會靠在檯面邊聊天,有時進行學術交流、有時是心靈雞湯時間、有時是組織活動討論分工的集合點,更多的是日常寒暄與跨年級情感聯繫的密語。正如每一味藥有其性、味、歸經,在這裡的每一位學子都心有所向,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藥櫃旁不遠處,坐著張仲景的銅像。兩扇窗灑下的天光落在銅像肩上,像為這位古人的靜默加了一層溫度。國考前夕更會有一些學生坐在銅像前面,定心、自律的複習學業,誓將古人的智慧化作行醫的工具。銅像不語,卻時刻提醒我們面對每一位患者時,手要穩、心要柔,判斷要清楚。
對我來說,藥櫃與銅像是天秤的兩端:一端是專業與知識,一端是價值與初心。藥櫃教會我們把知識落在器具與流程上,讓每一步都有章可循;銅像提醒我們,看見人的整體與生命的脈絡。當我們把藥櫃抽屜一個個拉開,把草木的氣味辨認清楚,同時也在心裡打開另一個抽屜,放進對患者的尊重、對團隊的信任,還有對自己的期許。
這一方之地承載了我的焦慮與踏實、困惑與豁然,也盛放了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服務的快樂。從銅鏡前轉身藥櫃,到張仲景銅像腳邊,這三個座標,一面照見初心、一排訓練手感、一尊提醒敬畏。它們記錄了我們如何把感念化為行動、把學習化為服務,也見證我們在壓力與協作中慢慢長大。等哪天走進臨床,我想我仍會記得這裡的光:鏡面的反射、木頭的溫度和銅像的沉靜。它們會繼續在我心裡發亮,帶著我把在義守學士後中醫學系學到的溫度與深度,伸向更多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