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院一年的日子裡,我在心中逐漸描繪出一張屬於自己的校園地圖。這張地圖不只是空間座標,更是一段故事、一份情感的寄託。從專業課程的洗禮,到社團的靈感激盪,再到日常生活的溫暖與友誼的交織,拼湊出我在義守的青春樣貌。義守大學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家,地圖上的每個地方,都對應著家中的每個房間。

5樓的「BC棟交界空間」像是「客廳」。這裡沒有正式課程,也沒有誘人食物,但卻是我們最常聚集的地方。無論是臨時的報告討論,還是腦洞大開的活動發想,這裡就是我們的創意舞台。除了創意,這裡也充滿了友誼的溫度。課後我們坐在這裡,有時聊著今天的課程內容、有時討論社團活動的規劃、有時分享彼此的心情與小趣事,「BC棟交界空間」沒有華麗的裝飾,如同家的客廳一樣,充滿最溫暖的人情與氛圍。

學餐,無疑就是「廚房」。中午時分,人聲鼎沸,長長的隊伍像一條條蜿蜒的河流,交錯在每家店前。櫃檯的伯伯總會用爽朗的聲音熱情招呼,那份親切,不只是招攬生意,更像是一種日常的關懷。在此處排隊時,我們和同儕討論課程、抱怨報告、或是生活閒聊,儼然成了我們的日常補給站。這補給站不像實驗室那樣莊嚴,也不像社辦那般多彩,但卻是最貼近生活的地方。

春暉社的社辦,則像是一個讓人自在放鬆、天馬行空的「臥室」。每一次活動的籌備,我們都像在尋寶,翻找角落的道具、海報紙及靈光一閃的新點子。在這屬於我們自己的小小空間裡,將不同想法交織融合,凝聚共識轉化成具體行動,一起承擔活動辦理的壓力,一起享受夢想發酵的果實。

最後也是最特別的一個地點,是C棟的大體實驗室。它像是校園裡的「書房」,安靜卻充滿厚重知識。第一次穿上白袍、戴上手套踏進去時,心跳快得像要衝出胸口。那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既莊嚴又緊張,既敬畏又好奇。課堂上每一次的教學,不只是專業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生命教育。當我意識到,這些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一份無私奉獻的基礎上,心中湧上的不僅是感謝,更是一種責任感。

回首我的義守地圖,每個地點都在我的記憶裡留下鮮明的印記,這些地方看似平凡,卻在日復一日的累積中,構築了我在義守最珍貴的風景。義守大學走過35年,而我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或許多年後再回到校園,眼前的景物早已不同,但那份在學習中孕育的專業、在同儕間激盪的創意,以及在生活裡體會到的溫度,將一直陪伴我前行。這張校園(家)的地圖,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讓我夢想開始、茁壯成長、實踐理想的地方。